(通讯员 童晓龙)“快请进!这么热的天,老师们坐了三个小时车过来,快喝杯凉水解解暑!”在建工24301班王宇轩家的客厅,当辅导员童老师掏出王宇轩的国创赛训练照片,王妈妈逐页翻看,指尖轻划过儿子身影,笑着感慨:“没想到孩子在学校学了这么多真本事,你们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,我们特别踏实!”这场酷暑里的家访,无生硬流程,只有家人般的促膝长谈,让教育暖意悄然蔓延。

育人靶心:家访打破屏幕隔阂
“以前总在微信上和老师沟通,这次见真人、听孩子情况,心里一下子亮堂了!”面对家长感慨,辅导员杨老师回应:“隔着屏幕怕漏了孩子的小心思,来家里既能看生活环境,又能当面交流,这样的沟通才实在。”


8月25日至29日,家访小队顶着38℃高温,辗转多市县。每到一户,老师们都和家长围坐拉家常,从孩子在家学习情况、烦心事,到对专业前景的担忧、对孩子的期望,话题满是对学生成长的牵挂,也让“思想引领、学业赋能、成长护航”的三维育人体系多了烟火气。
深耕育人细节:“砼心”帮扶暖人心
“孩子专业课成绩稳定,但交流表达还能提升。这是他国创赛训练的照片,省赛银奖让他收获很大。”童老师翻着手机照片,还举例学长成长故事。王妈妈频频点头,转头叮嘱儿子:“老师这么为你着想,你可得好好努力!”小王悄悄把建议记在笔记本上。

物业24301班胡世彬家的墙上,贴满了他的奖状。“家里条件不好,但孩子从不抱怨,放学还帮我干活。”胡爸爸语气骄傲又藏着愧疚。辅导员连忙安慰:“您别担心,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已为小胡留好,既能补贴生活费,又不耽误学习。学院还帮他联系了专业学长,学习上有问题随时能请教。”胡世彬坐在一旁,轻声说:“谢谢老师,我以后一定好好学,不辜负你们的期望。”

解读资助政策时,辅导员没有照本宣科,而是讲起毕业生小张的故事:“小张和孩子情况差不多,靠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完成学业,现在是建筑公司部门负责人,上个学期还回校给学弟学妹分享经验!” 鲜活案例让家长放下顾虑,胡爸爸激动地说:“原来困难不是事儿,有你们帮孩子指方向,我们就放心了!”

拓展育人边界:长效陪伴不让牵挂掉线
“孩子第一次离家这么远,打电话说想家,我们帮不上忙,心里总不踏实。”物业240301班章聪妈妈的话,道出了许多异地求学家长的心声。辅导员立刻拿出手机,邀请她加入家校沟通群:“以后群里会定期发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,您有任何问题,随时在群里说,我们一定第一时间回复。”
此次家访,学院共走访7户家庭,收获的不仅是家长的育人建议,更是沉甸甸的信任。“家访不是走形式,而是把学校的关爱送到家里,把家长的期望带回学校。”学院党委书记在总结会上强调,“要让每一位学生知道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学校和家庭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。”
升华育人格局:绘就工科人才成长新图景
“建筑行业需要严谨态度,更需要温暖情怀。我们培养学生,不仅要教专业知识,更要让他们懂得责任与担当。”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的话,道出了家访的深层意义。走访中,辅导员既精准掌握学生的思想困惑与成长需求,推动育人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;又收集了家长对学校育人工作的宝贵建议,让教育服务更贴合学生与家庭实际需求。
未来,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以 “砼心护航” 为品牌,把温暖融入育人每个环节:完善线上 + 线下家访机制,组建专业教师 + 辅导员 + 家长的育人小队,让每一位学生在专业成长路上,都能感受到学校与家庭的双重温暖,成长为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建筑人,用双手为社会筑起更多有温度的桥梁与家园。
(一审一校:黄晓幸 二审二校:宋霞 三审三校:刘艳)
